2009年5月12日星期二

用低成本实现建筑物节能

2004年,唐建平因在建筑节能降耗领域的突出表现而荣获上海物业管理协会颁发的奖励。他成功地将新虹桥中心大厦(2.7万平米)的耗能量减少20%,而且均是通过无成本和低成本的操作改进措施实现的。

唐建平的成就就像展开图景中的一个中点,表明如何管理建筑中的能源使用可能成为未来若干年世界上最经济、最有效的节能减排途径之一。

这个领域的实践最早开始于90年代中期,就是美国的“能源之星”建筑计划。这个全国性的计划由美国环保局(EPA)发起,对美国国内在建筑节能方面表现上佳的企业进行奖励,这个自愿性的模式主要归功于美国建筑物的管理方式的改变。2000年,该计划进行了一项研究,把表现最好的建筑和市场上的其他建筑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令人吃惊,人们发现表现最好的建筑并非都采用了最新或者最有效的建筑技术,而是清一色地采取了大胆的建筑管理策略。这就是著名的“2000分级”研究。

几年后,当美国环保局设计帮助中国建筑物节能的方式时,自然而然也把操作作为起点。美国环保局在中国进行的研究显示,用无成本和低成本的操作策略进行建筑节能在中国也会产生与美国类似的效果。eeBuildings项目由此发端,现在已经覆盖了中国6000万平米的建筑物,从2001年到2008年培训了2500名物业管理人员,唐建平就是该项目第一批参加者。

唐建平的经验是最好的实例,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建筑节能打开了一扇敞亮的窗户。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要迅速且经济地降低能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最佳的全球性方式就是建筑节能。

来源:《气候变化:2007——综合报告》(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综合报告)第59页,“图表4.2 2030年经济各部门减缓潜力——由归纳研究得出”

关于中国建筑部门的发展及其对能源利用影响的论述已经很多了。比如,近年来中国每年新增建筑面积多达20亿平米。根据中国建设部的数据,过去20年中,建筑的耗能量每年增加速度超过10%,目前在中国能源总消费中的比例高达25%。

然而,解决中国建筑能耗问题的注意力主要还都集中在设计和细枝末节的标准上,没有人关注如何通过改善物业管理来提高建筑的节能成效(就像唐建平和上海新虹桥中心大厦那样)。一直以来,无论中国还是国际上,大家关注的都是如何设计出一个据说能减少能耗的新建筑,对于现有建筑的能耗问题则少有人问津。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缺口。

但是,无论在中国还是全世界,都出现了关注点转移的迹象。随着美国环保部2000年的研究,更新的研究表明即使新建筑设计的能效很高,也未必能够达到预定的节能目标。2008年,美国绿色建筑协会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在得到其LEED认证的建筑中,有25%的节能效果达不到50分(满分100)。“能源之星”为建筑物的节能表现的评估操作提供了一个基准。这项研究还很初步,但它指明:即使是经过高能效设计的建筑也必须进行最佳的管理才能实现设计的节能效果,只有等到建筑运行起来才能看到实际的节能情况。


来源:ICF国际公司(2008年)
EeBuildings项目成功地将无成本和低成本操作措施列为目标,这一成就并非默默无闻。2007年,美国环保局和中国建设部——现在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MHURC)达成一项谅解备忘录,内容就是深化合作,宣传和促进建筑操作改善战略。此外,两部还达成协议,共同投资,在中国制定一个建筑节能基准评级体系。美国环保局为“能源之星”制定了一个类似的评级体系,现在它经过十年的使用,已经成为建筑节能认证系统的基础。这个基准体系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标准(从1到100分),对美国的建筑节能表现进行评估,由于它强大的解析能力,能够包容建筑在位置、气候、规模和其它方面的差异,换句话说,它能适用与美国全国任何地区。目前,美国环保局的基准体系已经为全美6万多座建筑进行了评分,为市场提供了一个迅速、简便、经济的标准,告诉市场哪里的能效最需要提高。目前中国还缺乏这样一个标准。


2009年,中美两国在建筑节能领域的合作又增加了两个新的后续项目,均由中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出面。一个项目得到美国国务院的支持,目的是把无成本和低成本的节能方式推广到另外10座中国城市。另一个项目得到美国国际发展局的支持,目标是制定一个标准的建筑节能基准评级体系。


如果这些新的合作项目能够获得成功,中国的决策者们就能获得一整套有力的工具,制定计划来有效降低全中国千万建筑的能源消耗。一个基准评级体系则能经济而快捷地对大量建筑进行评估,从中找出那些表现最差、最急需改进的。如果能进行一次全国性行动,采用无成本和低成本措施有组织地帮助建筑进行节能降耗,那些节能表现较差或一般的建筑不需要进行任何耗钱费时的技术升级就能改善节能效果。


这项建筑节能行动中所有的经验、知识和合作都很有启发意义。合作的动力来自美国大规模全国行动(能源之星)的实际效果,并非把一些纸上谈兵的想法推销给一个新市场。在中国市场上摸索出的一个新做法就是消除那个关键的障碍(以为需要大量技术和资本的误解)。最终,落实持续长期合作的能力使这些行动中产生的知识和经验得以蓬勃发展,可能成为真正的全国性解决方案的基础。


正在进行中的这个合作的核心思想的效用可能超越中国并且超越发展中国家市场。绿色建筑行动日益关注已有建筑的节能表现,这几乎已经成了理所当然的现象。全世界的大公司也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其中的价值,把通过低成本手段改善它们在全球大量房地产的节能表现视为一个更加有力的节能方式,代替那些眼光狭窄的做法,比如单纯设计一个得到绿色认证的总部大楼。印度等经济体面临着和中国类似的挑战,包括缺少建筑节能表现评估标准、无法有组织地帮助建筑节能。但这也为平行方案提供了机会,有些行动已经展开。

via 中外对话

2009年5月10日星期日

生态游就是到树多的地方去?



兴致一来飞去摩洛哥,到纽约度个周末或是去新加坡购物——过去的旅游是看到哪里的机票打折就奔哪里,丝毫不考虑这样任性的飞来飞去给地球带来什么后果。自从人们知道这种毫无节制的旅游欲望可能导致的后果,旅游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双方都希望旅游成为环保的、负责任的无烟产业。


于是很多旅游区都配备了无需驾车的活动项目,并向游客提供免费的公交和火车线路。宾馆也自觉地推行环保的经营理念,不仅在各个细节上节约能源,还努力达到环保星级标准的认证。就连租车公司也努力“变绿”,提供尾气排放较少的混合动力汽车。“在过去的几年中,因为各国之间不断召开的气候会议和公开讨论,人们逐渐认识到了现在面临的危机,许多人已经行动起来了”,“另一种旅行”论坛的主席鲁道夫·范福尔这样说。“另一种旅行”论坛是一个号召“发展可持续性旅游”的行业性论坛,共有159家企业参与。在2008年,他们的成员增加了17%。
不仅是业内的中小企业意识到了环保旅游的社会意义,行业内的龙头老大们也在积极推行全新的绿色线路,欧洲最大的旅游集团TUI最近也推出了以“绿色世界”为主题的数十条新线路,以期吸引越来越多的“乐活族”——他们具有健康、可持续的生活观念和可观的消费能力。据德国著名生活和潮流研究机构马特亚斯·赫里克斯中心的数据统计,在西方国家乐活群体已经达到了人口的三分之一。


但是旅游界的绿色热潮究竟是真的环保行动、还是市场营销的手段?人们在网上搜索“绿色旅游”的时候,注意的到底是路线还是宾馆里的空调是否坏掉了?比起旅游中的绿色标准,人们似乎更熟悉有机食品的各项标准。


环保决定着旅游的未来
旅游行业的未来命悬一线,关键就看能否推广一种更环保的、可持续的旅游观念”,联合国旅游组织的观察员海因兹·福克斯在采访中说:“以往我们说第三产业是无烟产业,现在看来并非如此,在旅游的各个环节都存在环境污染,一趟下来的总和相当于几家工厂一起生产。据调查,现在只有5%的旅行社符合国际规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任其发展,旅游本身也将成为气候变暖的牺牲品。如果海水温度提高2-3度,澳大利亚大堡礁浅海里的珊瑚礁将死亡97%。这也将给这一地区的旅游业带来毁灭性的结果。如果气温提高一度,那么德国境内六成以上的滑雪胜地将不再有积雪。


旅游资源在流失,可去的地方越来越少”海因兹·福克斯总结说。但是旅行者却越来越多。过去的几年中,全球共有21亿人次搭乘飞机航行,预计在2015年这个数字会达到30亿。单单是在印度,去年飞机客乘量提高了27%,而中国也增加了17%的客流量。随着欧洲境内的进一步开放,现在越来越多的德国人花更少的钱就能飞去巴塞罗那。澳大利亚悉尼国际机场飞往英国伦敦需要23小时,一架班机上一般有400名乘客,要凌空跨越10500英里。在这23小时飞行时段内,乘客要吃掉1600份塑料包装的套餐,飞机要喝掉200多吨飞行燃料,排出至少500吨二氧化碳等气体,加剧大气层的“温室效应”。国际气候变化专家小组的专家们估计,到2050年,飞机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将是现在的10倍。


早在2004年,有关专家就提议征收“气候保护费”,提高在欧洲内陆起飞和着陆的航班机票价格,迫使旅客改用其他运输方式;限制扩建、新建航空港;鼓励短途旅客采用快速轨道的运输方式。促成真正的“生态旅游”,政府部门的意识、决策同样重要。政府要转变资源投入方向,让铁路承担更多的运输重任。例如,政府投入一定的资源,鼓励将短途运输由空运改为轨道运输。


现在轮到我们了
各方都表态了,那现在轮到我们普通游客了。长途旅行所造成的环境负担已经很明显了,难道我们就应该禁足在家吗?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旅游专家威尔特斯女士则表示了不同的意见:“游客对一些偏远的地区感兴趣,对于当地的经济和自然保护都是一个积极的刺激。如果当地人看到热带雨林的旅游价值就会想方设法保护它,人们不去了,他们只好回到砍伐树木换钱的状态。”


旅游已经成为一些穷国的收入来源,放弃长途旅游并非环保的唯一解决办法,人们应该更加积极地、有环保意识地寻找替代方法,比如最简单的就是:减少出行次数,每到一个地方尽量停留更久的时间,同时注意出行时保护当地的生态和自然风貌。

编译/宁宵宵

生态建筑: 旧地铁车厢变工作间

生态因素:被回收利用用作生态工作室的旧地铁车厢
对于伦敦昂贵办公空间的解决方案,家具设计师Auro Foxcroft想出了一个妙招。他把旧地铁车厢回收,移除车厢内的座位并且把车厢改造成一个生态工作间,而这样一个工作间每周花上15镑就可以租下来。

Foxcroft以800镑的代价购入了四节旧地铁车厢,还在所有四节车厢上装上了太阳能电池板,作为车厢的可再生电能来源;在车厢结构没有被改动的情况下,座位被移除,新家具被安置在车厢内。然后这些车厢就被运上了伦敦一所老式砖结构仓库的楼顶。Foxcroft如今正在计划将这个被称作“地下村庄”的概念推广至柏林、里斯本以及多伦多。
via 译言

PARK系列1 城市公园


The Park at Lakeshore East / The Office of James Burnett
Location: Chicago, Illinois, USA
Master Planning: Skidmore Owings and MerrillDesign
Landscape Architect: Tha Office of James Burnett
Landscape Architect of Record: Site Design Group Limited
Year: 2002-2003
Construction Year: 2004-2005
Constructed Area: 5.2 Acres

芝加哥内环里优美的湖滨公园的中心地区是28英亩的湖滨东区的发展魅力所在。位于芝加哥河和密歇根湖的交汇处,湖滨东区发展是一个40亿美元的重建计划,其中将包括4950个住宅单位, 1500间酒店客房,220万平方英尺的商业空间,77万平方英尺零售空间和一所小学在。景观建筑师参与早期项目的总体规划,并制定开放空间设计准则,以期指导公园以后的设计和开发。

公园为了融入芝加哥负责的三层交通系统,故意规划了南到北25英尺的高差变化。为了缓解这一状况,景观设计师通过加强景观轴线和创造多变的景观场景,营造了一个总体的景观感受,并紧密连接了格兰特公园。经过仔细研究形式和形状,设计师在风化花岗岩上安装预制混凝土座椅,并在其周围栽种优美树林,这样在三维空间上延续了景观轴联系的形式。


2009年5月8日星期五

James Corner 景观都市主义的先锋

"By embracing the city's industrial past - reclaiming landfills, remediating browfields, developing neglected waterfronts - James Corner has helped reinvent the field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Metropolis 给了Corner一个很高的评价。想起当年我拿到宾大景观硕士录取通知单,上面的落款就是Corner 。与其他offer,如哥伦比亚大学等另外5所美国顶级学校不同是:上面写了他对我作品集的评语,详细到具体每个项目的修缺点。并推荐我去另一个教授那里选修环境与规划课程,让我很受宠若惊。但我选择去华盛顿大学修城市设计硕士后,便只能通过信件和他保持联系。也因为一些公共场合的机会交流过,对我帮助很大。2006年出版的『the landscape urbanism reader』的开篇就是Corner的Terra Fluxus,当然也包含了我的教授-哈佛GSD的博士Tatom女士(俞孔坚的同学)的论文。这些文章、课业和专业作品正在揭示了一个新专业的诞生与发展。2004我去伦敦Kindston大学建筑景观系作访问时,便了解到英国AA School 和Kindston已经开展了landscape urbanism 研究生课程,但还基本处于学院圈内;但在美国,这个专业更被明星设计师鼓吹和实践,理论更为成型,也更贴近现实生活和可持续发展领域。

Mr Corner的办公室是位于离宾州不远的纽约市。field operations 清楚地表明了现今景观职业所倡导的方向---即以土地运营为出发点,关注宏观层面上的政策、环境、生态和人居生活。



Shelby Farms


Lake Ontario Park in Toronto

Fresh Kills

high line

2009年5月7日星期四

能源友好的新发现---城市生活中的生态技术

理应从landscape urbanism 作为开端,去描写个人在上学术的关注和兴趣。也应该从一些美国现今的理念实践者的历程来叙述这一新学科的发展。但纽约时报上的一些文章确实能引起我很强的共鸣。关于生态以及环保能源方面的报道也是这个blog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所以不妨从一件“太阳能衬衫”开始。

1/9 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约翰·A·罗杰斯教授和他的研究小组开发了一项新技术,可以将用来采集太阳能的光伏电池印制在柔性材料表面。


2/9 传统的硅太阳能电池刚硬、沉重而且不透明,但由于具有可靠及高效的特性,再加上硅原料资源充足,这使它们得以普遍应用。但是,硅的脆性也限制了其应用范围。罗杰斯博士已经解决了难题,可以从硅材料或其他无机材料上截取薄层,并将这些薄层附着在许多其他材料的表面上。”


3/9 这种可弯曲的太阳能电池厚度仅为标准硅电池的十分之一,呈半透明状,可印制在各种服装上,或粘帖在汽车的车顶或车窗上。
4/9 这种太阳能电池相当富有柔性,一厚叠电池可以紧紧地裹住一支铅笔或钢笔。






5/9 乔·卡尔是Semprius公司首席执行官。这家公司位于北卡罗来纳州达勒姆,已获得这项由伊利诺伊大学研发小组开发的新技术的专利授权。


6/9 在Semprius公司, 员工谭娅·摩尔正在监控着太阳能电池印制机。

7/9 Semprius公司采用的印制技术使用砷化镓作为半导体。它能比硅有效地吸收光能。
8/9 坎钱·古萨是Semprius公司的一名高级科学家,他正在检查一块排列有微型太阳能电池的铜镀膜玻璃模块。这种刚性太阳能电池装置应用于大型太阳能安装。



9/9 圆形玻璃片将太阳光均匀分布给太阳能电池。
images via NY Times